科学、和谐与后勤改革

时间:01-27 20:26:18 浏览:6238来源:http://www.fangxiucai.com分类: 校园物管

党中央在提出科学发展观的理念之后,接着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的主张,这是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常实事求是的态度。科学发展观指导着和谐社会的构建,和谐社会的实现是科学发展观指导的结果。我们这样来认识两者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明确改革的方向、改革的目的,才能将革命精神和科学态度更好地结合起来,才能正确地反映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高校的后勤改革同样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深化和推进,同样必须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实现和谐社会的效果。高校后勤改革在进一步深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认识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充分认识中国高校后勤的特质而探求其改革和发展的客观真理;充分认识后勤改革同其它事物(其它单位)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只有这样,后勤的改革才是真正实事求是的,才是符合客观规律的。

科学发展观指明了一条科学发展之路。科学发展之路是一条可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是一条通向和谐社会、走向美好社会愿景的光明之路。这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总结出的一条基本经验。这条基本经验应用到现实中就是党中央正在落实的五个“全面推进”(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要做到全面推进就要坚定不移地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而最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正确回答了现阶段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指明了新的历史时期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同时也直接回答了改革开放的根本目的: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等等这一切,也是为高校后勤改革指明的方向,也是高校后勤改革必须掌握的武器。高校后勤改革必须纳入科学发展的轨道,才能实现既定的目标,才能实现同学校、同社会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针对形而上学提出来的。形而上学、形式主义只是追求片面量的增加或减少,认为事物发展纯粹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否认发展的源泉是事物内部因素的变化发生作用。因此长官意志,发号施令盛行,片面的政绩观、牺牲生态、恶化环境甚至以子孙后代的利益为其代价;在高等教育领域,校园盲目扩张,规模盲目扩大;在高等后勤改革中,全面让出校园市场、全面解雇原有职工、三年实现全国高校后勤改革社会化等等,显然偏离了科学发展的轨道,因此也就是不科学的了,所造成的结果也就是不和谐的了。科学发展观主张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应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性”,要兼顾“结构、质量和效益”的关系,要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这三条对于高校后勤改革,其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有时我们总埋怨高校后勤改革缺乏理论和政策,其实不,以上就是高校后勤改革的理论武器和政策武器,只是我们不善于学习,不善于掌握罢了。

和谐是针对不和谐提出来了。和谐在经济发展中,强调经济的增长方式。坚决反对粗放型、野蛮式、掠夺性的、急功近利的增长方式,而主张科技含量要高、经济效益要好、资源消耗要低、环境污染要少;和谐在社会发展中,强调创建节约型社会。节约能源、节约资源(特别是土地资源和水资源)现在都已变成国家意志加以约束和规范。和谐的鲜明特征是全社会的公平与公正,而不和谐则是贫富悬殊两极分化;和谐的最大包容是对一切人民群众的充分尊重: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而不和谐则是以权势划分,将广大劳动者边缘化、去国民化;和谐的最高境界是扶弱助贫,让广大人民群众享受同等的权利、获取同等的利益,而不和谐则是排斥挤压、盘剥广大劳动群众特别是弱势群体农民;和谐的优秀品质是让参与改革的一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的成果,而不和谐则是少数人中饱私或非法获取;和谐的最大功能是培育优秀的品质和民族精神,公共场合,境内外旅游,知书达礼,文明礼貌,而不和谐则纵容落后、腐朽低级庸俗,不文明、不礼貌、不爱护公物、不尊重、不宽容;和谐的最大任务是斗假、宣扬和鼓励诚信,同那些恶搞时代英雄、曲解民族精神、截留救灾款、扶贫款,逗售伪劣产品、搞假学历、假文凭等现象和行为作不懈的斗争。假是和谐的敌人。某省举办运动会,男运动员居然套上假发替代女运动员参赛。弄虚作假到了如此程度,就完全在同“和谐”对着干而必须予以诛之讨之!等等这些,对于高校后勤的改革和发展,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帮助和教育的意义。高校后勤,正是要努力践行和谐的各种要求,正是要反对和清除后勤改革和发展中的各种不和谐的现象和言行。特别是对待后勤的“人”,更要真正做到以其为本,尤其是对待后勤的农民工,更不能歧视他们。在培育人才培育民族精神的高校校园里,决不能将农民工弱势化和边缘化。虽然高校后勤目前在解决农民工的待遇问题上遇到了一些困难,但从感情上尊重他们,却是应该做得到的。

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最终目的是为了广大人民群众。党和政府采取的一系列办法和措施,诸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问题、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问题、解决看病难、上学难问题、解决城市农民工问题,等等,都是以广大的平民群众为重点为中心的。这些措施和办法的要旨就是要让广大劳动群众真正有主人翁感,真正享受到国民的待遇,这种主人翁感就是要增大草根阶层的话语权,提升他们的社会地位,而不是用种种理由、种种借口将他们排斥在各种政治生活之外。有的学者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毛泽东57年前庄严宣告和承诺的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话,绝不能变成今天某些人的宣传和口号,而必须以一系列的权利作为内涵:工作权、休息权、报酬权、享受教育权、生活保障权。这个观点是对“以人为本”的非常正确的一个详解。建立一系列的保障权利就是要首先建立起国民待遇体系,就是要让各种人首先是城市平民、乡下农民享受到平等的国民待遇。这种国民待遇的前提条件是防止其社会地位边缘化;防止教育不公平性、医疗不公平性、分配不公平性进一步恶化;防止和警惕“贫富差距”上的代际传承(富人的后代仍为富人,穷人的后代仍为穷人)。提升草根阶层的社会地位,还要建立起各级领导同基层群众的互动关系,首先实现官民和谐。这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以人为本的重要条件。村官住乡镇、乡官住县城、县官住中心城市,离群众远了,互动少了,交流缺失,沟通不够,则很难实现和谐。温家宝总理为农民工讨工钱,在四川农村考察时不单听成年人的声音,还倾听十岁小孩的诉求,这是非常经典的范例!人民群众需要政府的关心,特别是对农民,特别是对农民工。

农民和农民工的问题,始终是一个沉重的话题,始终是各级各界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这是因为农民在所有国民阶层中,是最弱势的,这是因为农民工在城市里,是最被边缘化的人。当科学发展观和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出后,一经比较,才发现这个问题的相当严重性,才提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十分紧迫性。高校后勤对这个问题的认知度应该是很高的。高校后勤现有人员中,80%是农民工,农民工的境况高校的同志应该最清楚。但高校农民工的境况在城市农民工中,绝对不是差或者最差的。城市农民工在五光十色的城市里,万般无奈,万般艰辛。他们为城市服务,但因为户籍和身份,因为歧视和偏见,使他们难以对城市产生归属感和依附感;他们同城镇职工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时,同工不同权,这使他们压抑、自卑甚至产生“城市报复”。特别是第二代农民工。这群18——25岁之间的年轻人,他们在城市里长大,但仍然披着一张农民的皮,他们陌生了农村,又疏远了城市,回不去农村又融不进城市。因此,他们的问题就显得更为严重。现在城市里的农民工,其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既缺乏又低下。而一些影视娱乐圈里的人,不是如何去理解、帮助、提高他们,而是继续“恶搞”、嘲笑、讥讽以至侮辱和抵毁他们。个别呀呀学语的小主持人肆意在舞台上“你的打扮怎么象个农民”,而一些所谓农民艺术家也不惜伤痛自己弟兄姐妹的心在舞台上丑化农民自己。这些就是农民和农民工目前的处境。这就是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所要改变的现实。

[1] [2]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暂无联系方式校园物管物业管理 - 校园物管

《科学、和谐与后勤改革》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