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新校区后勤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

时间:01-27 20:28:00 浏览:6340来源:http://www.fangxiucai.com分类: 校园物管

近年来, 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也加快了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2004年,高等教育在学总人数达2000多万人,居世界第一位,这是在国家“科教兴国”大政方针指引下,各地纷纷增设新校区,兴建高教园区,或多校合并办学,增加教育资源和新的教育发展空间的结果。而在高校新校区后勤保障方面,按照国家对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精神要求,采取政府统筹规划、政策扶持、广泛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金进行建设这些新校区的后勤设施,吸引社会组织经营高校后勤,有力的保障了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大,使高校能够集中精力抓好教学科研工作。但是,在新校区的办学实践中,后勤管理中的一些问题也随之显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工作。如何对高校新校区后勤进行有效科学的管理,是当前高校新校区后勤管理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一、目前高校新校区后勤管理中凸显的问题

(一)目前新校区后勤设施投资主体多元化,校方管理权缺位。 高校在新校区建设中,投资者不再局限于政府和学校,实行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多元化投资新格局,大量社会企业参与后勤设施投资建设,改变了以往政府单一投资模式,如:日照大学城对学生公寓、食堂、商场的投资兴建。这的确缓解了高校新校区建设资金的不足,使高校多年无法实现的梦想成为现实,但不可回避的是许多投资开发商在投资回报率比较稳定的高校后勤服务市场的同时,也取得了后勤服务项目的经营管理权,因此后勤市场出现了多头管理的市场格局。 在目前形势下,多数规模较小的高校新校区学生公寓、食堂、商场或者是投资者自主经营,或者是投资者委托别人经营,或者是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大学园区管理部门集中经营。无论以上那种经营方式,学校均无权过问,只有在管理过程中出现了严重问题时,如:学生大规模提出抗议时,管理者才想起学校,让学校帮助做工作。再就是投资者过多地考虑的是盈利,而“姓教”的特性很少考虑,什么有盈利就经营什么。再就是政府对特殊群体学生的照顾无从体现(比如对特困生住宿费的照顾就无法兑现)。在新校区后勤服务市场中,学校一方面应该代表市场消费者(学生)的需求与服务经营主体进行协调,另一方面又以市场供给者的身份,对市场起着组织协调、管理监督保障作用。实际上学校由于没有投资,对后者的作用无法发挥,也不具备发挥的条件,因此学校在这方面始终处于尴尬地位,如:上海中医药大学由于食堂由投资商开发建造并负责经营管理,在服务中,学生意见很大,但学校无法插手,教委对此也无解决良策。再如: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生公寓和食堂由投资商经营,学生反映强烈,经学校多次协调见效甚微。因此,如何处理好学校与投资者、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矛盾,处理好投资回报、经营收益与大局稳定的关系,这成为新校区后勤管理中棘手的新问题。 传统模式下的后勤服务作为学校教学行政辅助部门之一,其服务育人的社会职责和义务是义不容辞的。学生的整个时间大约三分之二是在生活区度过的,后勤服务中,通过学生勤工俭学、文明社区创建等形式,学生生活中的行为指导、思想素质教育可以很自然地渗透到青年学生的日常生活管理中;但在一些新校区大学生生活园区,后勤设施为数所高校共同使用,作为后勤服务企业(实体)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根据行业规范要求做好学生的生活服务这是应该的份内事,至于后勤服务企业(实体)再参与学生的思想教育、行为指导等,根本无从谈起。在这个时段学生思想管理缺位,学校与经营者均不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这就造成学生管理上的空当,这也是急需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二)“外来和尚”操办学校后勤,自身素质、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新校区一般面积较大、设施设备现代化程度高、管理要求和服务标准高,加大了管理和服务的难度。从目前全国范围看,新建校区的面积往往都在原来的基础上成倍增长,后勤服务的场地、设施也成比例的增加(如教室、图书馆、学生公寓、食堂、绿化面积等),现代化的设施设备广泛应用,这对新校区后勤的管理水平、员工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高校用人机制越来越严格,后勤人员很难进来,原有后勤人员一是数量少,二是知识老化,不能满足工作需要,因此,新校区的后勤服务必须借助社会力量,即后勤服务社会化。学生公寓、教学办公区域的清洁、维修和保养通过招标由专门的物业公司“出力”;校园绿化选择技术过硬、专业性强的专业绿化公司承担;办公用品、食堂原料由专业公司或物资配送中心供应等,如:济南大学城、日照大学城均采取该方式。 这种方式适应了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形势,减轻了学校的人员负担,腾出人力物力搞好教学、科研,从长期利益考虑是明智之举。但“外来和尚”操办高校后勤也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服务队伍虽然经招标选定,但在平时工作中中标方为了提高效益,尽量减少人员,人员配备不足,工作很难完全到位;二是有关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或者达不到技术要求;三是物业管理各项指标不能按照物业管理方案达标。

(三)新校区周边配套服务设施不完善,校区内缺乏文化氛围。 现在许多新校区多新建在远离城市中心的偏僻地带,周边的人文环境、社区建设、服务设施等几乎空白。周围的社区环境不成熟,许多社会企业跨区进入新校区服务经营,行业自律监督功能不到位,社会职能部门(如:卫生、公安、工商、媒体等)监督职能不明确,此外考虑到办学主体的形象、青年学生的政治敏感,因此对后勤服务的监督执法力度不够。少部分社区服务业其规模很小并且单一,经营者只追求利益,不讲究质量,远远不能满足师生员工的生活需要,因此造成师生就医难,小孩上学难、入托难、买菜难等问题,在与新校区教学办公条件相比的情况下形成较大反差;从而也造成了师生的心理反差;影响了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情绪。 由于是新校区,有的建设项目还在进行中,师生的教学办公条件虽然基本解决了,但是,后勤和文化基础设施多不完善。由于新校区建设是一张白纸,大多建设的或壮观气派,或漂亮幽雅;有的和本部在同一城市,有的处于异地;有的座落内陆,有的依山傍海。但是与老校区相比整个学校的校园文化氛围不够;多数老校区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流风遗韵,根底深厚;新校区多富有现代气息,张扬而新潮,只争朝夕,但缺乏文化底蕴。这是大多数新校区存在的共性。

二、新校区后勤管理的对策

(一)高校后勤服务必须姓“教”的性质不能变。 高校后勤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统一体。提高社会效益是后勤工作的方向,这是高校后勤的性质、任务所决定的。离开了为办学服务的义务,单纯追求盈利,就背离了高校后勤的方向和宗旨,社会效益也就不存在了,必须体现出高校后勤“公益性”特点,为教学科研服务,为师生服务的宗旨始终不能改变。这就要求高校后勤在以师生为主要服务群体时,必须坚持保本微利经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姓教”特性。相反,离开了“经济性”,不讲经营策略和技巧,优质服务就失去了物质基础,后勤产业就失去了自我生存和发展的活力,就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最终不能更好地完成服务育人的职责,社会效益就不能搞好。 在新校区的后勤管理中,由于投资者多来自社会,情况更加复杂,如何处理好学校与投资者、经营管理者的利益矛盾,处理好投资回报、经营收益与大局稳定的关系呢? 1、无论投资者来自那些方面,学校均要参与管理。这就要求代表政府行使职能的管理部门不仅要组织投资者、经营者对后勤进行管理,而更重要的要吸收大学有关部门参与社会投资的后勤管理;可以组成由政府部门牵头,学校、投资经营者共同参加的管理委员会或者管理小组,共同管理学生生活园区。对于资源共享的大学城,可以在地方政府或教育主管部门协调下,由大学城内各高校共同组建公共后勤管委会,对公共的后勤设施实行一体化的经营管理。学校参与管理有以下益处:

[1] [2]  下一页


本文关键字:后勤管理  校园物管物业管理 - 校园物管

《高校新校区后勤管理中的问题与对策》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