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住宅建设中的住户参与

时间:01-27 20:23:42 浏览:6151来源:http://www.fangxiucai.com分类: 房地产知识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国家重点科技产业工程的小康住宅示范小区,很受业内外人士的关注。这类小区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科技含量高:全面采用新产品、新技术;二是住宅装修一次到位。

   示范小区直接影响我国住宅建设发展,起着为跨世纪住宅建设“导航”的作用。提高科技含量,无可厚非。但片面强调住宅装修一次到位,其必要性值得商榷。

   住宅装修一次到位是针对住户二次装修提出的。对于住户参与住宅建设形式之一的二次装修,有人认为是管理上的粗放经营,是城市管理水平的退步、历史的退步,并且概括出“四大公害”:破坏结构、浪费材料、住户相互干扰、给装修市场混乱提供了条件。

   对二次装修的利与弊不能武断下结论,应看它是否有利于居住环境质量的提高,是否有利于更好地满足住户的生活需求。为更好地说明问题,先对我国城镇住房模式做一简要分析。

   二、我国城镇建房进程解放后,我国城镇住宅建设发展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前

   这时期城镇住宅建设基本参照苏联模式。鲍家声先生曾总结其特征是:“一包、二排、三平均。”“包”是国家包投资、包设计、包建造、包维修:“排”即排除居住者在住宅建设中的作用:“平均”就是住宅平均分配,实行低租金供给制。这时期的指导思想是:先生产,后生活。住宅建设投资少,欠帐多,住房严重短缺。1978年,我国城镇居民平均居住面积仅3.6m2.狭窄的居住空间里三世同堂、四世同堂并不鲜见。人们基本的物理、生理需求都难以满足,更谈不上家庭装修。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后至房改前

   我国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国家加大住宅建设的投入,同时鼓励城镇居民个人建造住宅(1983年我国发布了“城镇个人建造住宅管理办法”)。到1993年,城镇人均居住面积已达7.4平方米,比1978年提高一倍多。由于经济条件及住房所有权所限,这时期的家庭装修投资少、规模小。

   第三阶段是以住宅商品化为标志的房改以后

   我国市场经济逐步成熟,城镇住房改革进一步深化,国家取消福利分房,住房作为商品正式进入市场。“一包、二排、三平均”被多方投资、全面参与的住宅建设模式取而代之。新模式使住户的参与范围和空间大大扩展。住户不再仅仅是使用者、投资者,在一定意义上还是设计者——一方面住户可根据家庭人口构成、经济条件、职业特点、生活习惯等选择适合自己的住房,而这种取向则是开发商开发经营的指南;另一方面,为寻求卖点,开发商主动征求客户的意见。正是新的住宅建设政策,给了住户更多参与的空间,才有住宅建设今天的空前大发展。

   由我国住宅建设发展的三个阶段可以看出,住户被排除在外→有限参与→全面参与,反映了社会的进步。这是历史的必然,这种趋势在其他国家也很明显。

   三、国外住宅建设的发展趋势

   住宅建设由国家集权向使用者直接介入的转变趋势在其他国家早已出现。70年代后,很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对以往集权模式的住房政策的失败进行检讨、修正。新政策提倡对住宅建设具体问题的决定应更多地听取、尊重居民和接近居民的人的意见,增加使用者以及社区组织对建筑的决定权,给他们雇佣建筑师或其他专业人员的权利,并强调政策的开放性。其主要表现为权利下放和增加个人决定权两方面。

   以法国为例,为更好地适应地方具体情况,国家将城市整治权交给地方政府,从1982开始,逐步取消统一化的全国住宅标准。这样,政策的制定掌握在接近居民的人手中,住房建设更加符合居民的要求。

   由于经济条件、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人们对住房的物质功能需求和精神需求多种多样,这在当今个性化建设时代表现得更为突出。更好满足个性需求的方法莫过于把决定权交给个人。新政策给各国住房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导致了新住宅建设运动的蓬勃开展,涌现出“社区建筑运动”、“自己动手运动”、“新居住形式”、“合作住房”等。

   四、住户参与的必要性

   建造住宅原本就是住户自己的事,只是由于社会的发展和分工,住户与住宅建设的关系才逐步脱离开来。这虽然便于现代城市管理,却是以牺牲住户的多种物质和精神需求为代价的。对此,《马丘比丘宪章》倡导


本文关键字:暂无联系方式房地产知识房地产知识

《浅议住宅建设中的住户参与》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