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与城市共生

时间:01-27 20:25:53 浏览:6383来源:http://www.fangxiucai.com分类: 房地产知识

   不同时代的建筑师有着不同的教育背景,也表现出不同的设计理念。活跃在上世纪80年代的齐康、程泰宁、彭一刚、莫伯治等建筑师多为本土训练,他们侧重于探索中国传统建筑的思想以及现代建筑的功能。而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至今的我国建筑师则分为张永和、张雷、马清运等用西方理论成为时尚的“海归派”和缪朴、王澍、刘家琨等更加倾向于本土追求的两个派别。

   对此,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伯英副教授说:“'海归派'与国际的潮流跟得很紧密,处于潮流的顶端,可以尽情发挥——他们注重建筑艺术的表现力,所以容易创作出一些前卫的作品;而一些本土的建筑设计师,则是根据建筑的自身位置、功能和社会需要,创造出具有本土文化的特色作品。可能大家总是对前卫的东西比较关注,认为它是占主导地位的,实际上他们在城市的设计上是互补的。城市需要一些时尚、前卫的建筑,也要需要一些保持本土、有本国文化特色的建筑。就像北京现在正在实行旧城保护和新城的建造一样,大尺度和体量的前卫、时尚的单体建筑与朴实、人文的本土建筑共存共生。”

   开发商制约设计思维?

   中国建筑设计由城市化转入地产化发展,是建设还是破坏?今典集团掌门人张宝全表示:“我们展示这些地产作品不仅仅体现知识界的思考,同时也是我们房地产开发商对于建筑和城市、人和城市的一种反思”。开发商是资本强权的代表,他们决定着楼盘名字、风格、样式。但在张宝全看来,开发商在行使这样的权利时应该拥有一定的文化觉悟,应该有社会历史文化责任。“如果资本在这方面为所欲为,那就会对我们的生活、城市、历史、社会带来很多负面的影响”。

   “作为建筑师,最重要的是要有责任心和自立的精神,要从美学、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等角度引导开发商。不能只是满足个人的审美、创作风格及个人化的东西,而忽视了项目本身具体的使用功能、城市的需要性和环境的适应性。任何一位建筑设计师都不能忽视建筑在城市中的'地域性'和'环境性'。”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吕品晶如是说。

   设计创新须与文化融合

   西方建筑师在其社会发展进程和文化框架中有意识地发展了现代建筑,而从历史的角度看,中国建筑师则是被动地应付和被拽入了现代主义运动。日本的丹下健三、黑川纪章、矶琦新、安藤忠雄等人的作品,既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又不失本国韵味,堪称为现代建筑的日本表现。而我国北京的京广大厦、广州的白天鹅宾馆、武汉的晴川饭店等与美国的联合国总部大厦、西格拉姆大厦等,无论从设计到理念都是那么的格调一致——在风格西化的同时,抹去了民族特色。

   有关专家认为,建筑作为一种视觉产品,既要创新,又要与艺术性、地域环境、人文环境以及风格相结合,体现出作品的美学价值。“创新要与文化融合,提炼出一条明晰的思路,不能左手是《诗经》、《春秋》,右手是《哈姆雷特》”。

   据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刘伯英副教授介绍,目前绝大部分建筑设计专业是一个综合学校的建筑学科,像哈佛大学的建筑设计学院就偏重于人文,而麻省理工大学的就相对偏向理工。我国的建筑设计学院目前也处于这种状态,但各个学院如今都相对地增加了一些互补科目的课程,学生可以有选择性地对自己缺乏的知识进行辅修。“只要学生们抓住设计要素、寻找建筑基因,把对本土文化与景观符号的挖掘放在现代手法形式上,从文化因素入手,开启创新和创意思维,建筑、美学与设计兼具的建筑师在未来的中国必将人才辈出”。

   结合规划打造和谐城市

   建设中的国家大剧院,虽然有些市民认为它与周围的建筑不太协调,但是它让我们感受到了时代所凝聚的成果,以及新的文化思想、观念的启示与充满魅力的中国在大踏步地走向世界的过程,也直接地显示了当今经济全球化时代,文化开放所形成的时代特征。

   建筑设计应该是城市、建筑、园林三位的结合体。中央美术学院建筑学院副教授吕品晶指出,作为一个建筑设计师,需要充分地了解城市规划的知识。一个单体建筑不能脱离具体的环境而孤立思考问题,传统的因素更不能脱离创作的本身。“结合建筑师的良好制度、城市


本文关键字:建筑设计  房地产知识房地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