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基工程施工方案

时间:01-27 20:23:11 浏览:6619来源:http://www.fangxiucai.com分类: 岩土工程

    一.概述

    道路现状表层为近代围海造地和人工湖开挖吹填形成的吹填土。吹填土:砂质粉土夹淤泥质粉质粘土,土质松散且不均匀。吹填土厚度一般为2.0~4.0m,局部最深约6m,由于吹填土形成时间短,属欠固结土,具有含水量高,孔隙比大、强度低,在动力作用下易产生沉淀和液化。为确保路基强度和稳定,需对路基进行处理。

    根据已实施的C1、C2、B1道路地基处理结果,经分析确定B2、B3道路采用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的地基处理方法,并并制定相应的标准和施工参数、程序。

    二.地基加固标准

    1、加固深度≥6m;

    2、地基承载力要求;

    0~2m fk≥130kpa;(粉性土)

    fk≥100kpa;(粘土、淤泥)

    2~4m fk≥110kpa;(粉性土)

    fk≥80kpa;(粘土、淤泥)

    4~6m fk≥100kpa;(粉性土)

    fk≥70kpa;(粘土、淤泥)

    3、表层2.0m内地基回弹模量E=25Mpa。

    三.真空降水联合低能量强夯基本技术要求

    1.施工小区划分

    施工区划分为L(道路地基处理长度)×B(道路地基处理宽度)的矩形小区,其中L以道路的中心线为准。施工小区划分按5000㎡控制。

    2.前期准备工作

    应对施工场地原状土每1000㎡测一组小螺钻及静力触探。分析现状的各土层分布特性、含水量及承载力。

    3.排降水

    1)排水明沟与集水井

    在道路两侧和22m宽中央分隔带中央设排水明沟。道路两侧在距离红线外8m起开挖明沟,在22m宽中央分隔带中央开挖明沟,(来自:www.fangxiucai.com)明沟底宽1m,深1.5m,边坡1:1.5,明沟之间贯通,明沟交接处设置集水井。排水明沟采用竹篱笆加编织布的支护措施,以防明沟坍塌。

    挖方、填方路段场地平整方法如下。

    挖方路段:⑴当原地面标高高于路槽40cm以上的,直接开挖至路槽上40cm处;⑵开挖至路槽上40cm时,如表层为淤泥,则开挖至路槽下20cm,再覆盖70cm现场粉性土。⑶当原地面标高大于路槽标高、低于路槽上40cm时,可直接进行地基处理。

    填方路段:⑴如遇沟浜,应按要求清淤后采用现场粉性土回填至原地面标高。⑵如现状表层土标高低于路槽标高,则直接进行地基处理。⑶如现状表层土标高低于路槽标高,且表层为淤泥,则需覆盖70cm现状粉性土后,进行地基处理。

    2)井点降水

    井点降水每个小区(5000万㎡)第一遍降水设备(15kw+7.5kw)布置10台套,第二遍和第三遍井点降水布置8台套。

    利用射流泵轻型真空井点系统,进行浅层真空降水。每遍强夯前均匀进行真空降水,共计降水三遍。

    第一遍降水,井点管管长3m,井点间距2m,卧管间距3m,要求井点管周围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内用粘土或淤泥封死。降水至2.5m以下,连续72小时不断降水;同时对粘性土土中含水量应小于等于35%,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时,应延长降水时间。

    第二遍降水在第一遍强夯后,采用一长一短相间的井点布置方式。短井点管管长3m,长井点管管长6m,井点间距3m,卧管间距4m。要求3m深井点管周围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内用粘土和淤泥封死。第一遍强夯后立即插管降水,并将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时排掉,第二降水要求降至地面4.0m以下,连续降水7天;对粘性土土中含水量应小于等于32%。当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时,应延长降水时间。

    第三遍降水在第二遍强夯后,采用一长一短相间的井点布置方式。短井点管管长3m,长井点管管长6m,井点间距3m,卧管间距4m。要求3m深井点管周围灌粗砂至地面下50cm,孔口地面以下50cm内用粘性土和淤泥封死。第二遍强夯后立即插管降水,

    并将夯坑及地表的明水及时排掉。第三遍降水要求降至地面4.0m以下,连续降水7天。对粘性土土中含水量应小于等于30%。当土中含水量大于上述控制值时,应延长降水时间。

    3)外围封管

    外围封管井点间距2m,管长6m,井管滤头处灌1米粗砂。外围封闭管在强夯全部结束后方能拆除。

    4)水位观测管

    水位管布置标准为每小区6孔,水位管管深6m,滤头长1.5m,并要求测管周围灌粗砂。

    5)土中含水量检测

    每遍降水后均应检测土中含水量,以控制真空降水时间。含水量检


本文关键字:工程施工  岩土工程工程建筑 - 岩土工程

《地基工程施工方案》相关文章